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网上搜柏邦妮的美食随笔,读完了故事,就从菜谱里挑一两个能做的,走进厨房,洗洗切切,完成一场关于生活的劳动。关了火,置身于食物的香气里,一点生活的热情也从中产生了。
还记得有段时间追邦妮的微博,最喜欢她每天在小黑板上写下的当日菜谱,隔着屏幕飘来的酸甜苦辣,让我特别想拥有那样一个家。
后来才明白,我想要的不是一模一样的家,是同样充满心意的食物把能量从一张餐桌弥漫到整个房子去,就像邦妮说,“一个人对食物一丝不苟,其实是一种要把日子过好的决心。”
正经八百做饭是29岁的时候了,在那之前我的胃口跟着我受了好多苦,不饿不吃,几顿饭攒到一块吃,晚上不是餐厅就是外卖,家里的厨房除了泡个咖啡,基本沦为摆设。
快到30岁的时候,一脚踏入烟火气的我忽然爱上了高难度高颜值的食物,在一个个派对上,大油炸猛火煎,花大量时间在创新在摆盘上,忽略卡路里忽略营养地进行着个人的厨艺展示。
开始上班的年,被迫放下很多社交消遣,我持续解锁各类美食,但比起从前力求的花哨,我更尊重食物的内容,吃什么,怎么吃,比例如何。形式倒不重要,只要简单健康就好。
那一年除了特别忙碌的几周,我很少用外卖解决三餐,总觉得极力满足大众口味的外卖,其实是对自己胃口的不忠,里面缺了一份“我单独照顾你”的偏爱,是仓促麻木度日的开端。
一个人为自己煮饭不需要什么力气,却需要很多的心气。
早餐蓝莓蔓越莓干燕麦,每一样原材料都经过自己的挑选,吃起来就觉得“今天的自己也非常重要”;午餐是低碳水的健康餐,丰富的蛋白质和高纤维,让人打开饭盒,能看到写进一蔬一饭里的加油二字;晚餐从自家的灶台上呈现,烹饪也是释放负能量的过程,让人平心静气地,认真告别当下这一天。
不敷衍胃的人,也不会敷衍生活,我是这样认为的。
作家中我很喜欢村上春树,他的书我并不能读得很懂,但他的生活我每一样都羡慕。有人说,村上春树若有朋友圈,想必上面会是美食、撸猫、爵士、跑步、旅行、独处……
他对美食情有独钟,每本书里都有对美食的描写,像是把自己的胃口投映在了主人公身上,就这么一心一意地馋着读者们:美味的蔬菜汤、凯撒沙拉、炖茄子、意大利面、清口的豆腐、用柴火烤制的沙丁鱼...
日本的“村上春树书友会”,把村上作品中出现的美食摘录出来,集成一本食谱,据说在村上经常去的国立纪伊国屋超市附近,也有一间咖啡店,专卖他书中的美食。
每次读着他的美食随笔,都会联想到他每天跑步听爵士乐的文艺生活,他若是天天吃外卖的大叔,也会是很棒的小说家,但绝对不会成为生活家村上春树。
我的日本同事,年过50,总是一副动力满满的样子。她一周有两天都烘焙,有时是日式奶酪蛋糕,有时是改良版健康马芬,经常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她的午餐也绝不含糊,一份好吃的咖喱饭,一道豆腐蔬菜汤,在午间香气弥漫,她说,好的食物都在治愈不开心的灵*。
有几位读者经常在朋友圈分享美食图片,每次看着穿插在其间的健身、读书、旅行等等的照片,就想起蔡澜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写下的——“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
有一句话这样说,胃是通向爱人之心的捷径,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下,胃是爱己爱人爱生活的捷径。照顾好胃,你就照顾好了一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