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聊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展望其实有点迟了——毕竟现在这个当下第一波新机潮已经到来。从3月开始,从要价大几千的旗舰到起售价还不到一张深圳飞北京机票钱的千元机都和我们见了面,甚至在我们印象之中应当属于“将来式”的骁龙、骁龙这样的处理器都变成了“正在进行式”。
时间都去哪儿了?
好吧其实时间去哪儿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波新机潮更加方便我们去展望或预测在年诸君都能买到些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或者说难听些——必须忍受什么样的智能手机。
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得接受的屏幕
放在十几年前,这个世界对于一个预算充沛的智能手机买家是非常友好的。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我们百花齐放的华强北可以让最挑剔的手机买家满载而归。在那个时代挑选手机是个麻烦事,首先是智能与非智能,哪怕是要选购智能手机,也有大把平台让人选择。甚至当年如日中天的Symbian平台,都有S60、UIQ等等分支。
然而在年,智能手机的选择就少得多了。对于那些想买个中高端乃至旗舰登记产品的用户们来说,能进入他们视野的智能手机大抵会分为“刘海屏”和“带鱼屏”两种。其中前者将会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上非常常见的特性,甚至我们觉得在接下来的发布会中“刘海屏”的始作俑者iPhoneX会被反复当所“吊打”的对象。用了刘海屏的厂商们会如同一个唠叨的老妈子一般,用一百种方式在Keynote上强调自己的“刘海”比iPhoneX更窄以及自己的屏占比比iPhoneX更高。
啥?挺在乎屏幕分辨率?抱歉,以目前智能手机屏幕的发展结合我们的展望,2K级别的分辨率应该依旧算是旗舰手机的“天花板”。当然可以确定的是索尼Xperia肯定会在今年准备一款4K屏幕的智能手机作为年度最强旗舰,至于国内厂商们大多会停留在“够用”的FHD级别,对于那些“刘海屏”们来说更是如此。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国内厂商推出2K分辨率级别的“Plus”类机种,但是更高的售价注定了它们最终只会作为“门面”存在,在全系出货量中只占非常小一部分。
啥?中低端机型?那自然是老老实实的全面18:9咯。体面些的机型会用上FHD+分辨率但要价会去到元上下,售价千元以下的基本温饱的智能机款买家大约就只能接受HD+分辨率啦。
说点好消息吧,比如功能与性能
性能是不会“足够”的,这辈子都不会“足够”的。
从年开始,我们就很少在评测文章里头说“性能够用”这种评价了,至少在中高端产品中我们不再使用这个表述。因为自从以《王者荣耀》为开端,“吃鸡”手游泛滥为后继推动力量的当下,智能手机的性能从以往的枯燥跑分变成了实打实的游戏流畅度。确实单一元器件的性能不能完全决定最终使用体验,但这并不能成为厂商“打磨”老旧过时硬件的理由。
除了高中低端产品的性能全面升级,智能手机制造方甚至上游供应链的厂家(比如高通)也会开始找上游戏开发商。在之前高通就坦言会和游戏开发方以及智能手机制造商展开更多的合作,针对游戏多下功夫——OPPOR11就是个例子。在年下半年我们也看到了更多手机厂商加入到向游戏开发商“塞钱”的队伍中来,并且以游戏的优化为重要宣传卖点。
那么性能上去了,功能呢?
抱歉,在智能手机功能这一方面我们只能够确定2个一定会成为绝大多数厂商标配的东西——双摄和面部识别解锁。
双摄这东西流行起来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东西了,甚至不久前发布的华为P20Pro还用上了3颗后置相机。确实后置相机的数量和实际成像效果不一定直接挂钩,但是通过多颗摄像头实现的更多功能性和玩法对厂商的营销。就如许多人在马路上看到4个排气管的汽车就会觉得很牛X一个道理,哪怕那车子在快速路上会被当年的深圳小巴甩得无影无踪。
但是更重要的是,双摄乃至多摄在今年中会取代屏幕尺寸成为厂商们区分同一款产品不同衍生型号的手段。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三星GalaxyS9系列和华为P20系列,在摄像头硬件配置这点上拉开更多的差距,其实能够更好地提振“Plus”或“Pro”们的销量。毕竟当下会去买一台旗舰智能手机的人们大多不差那几百上千,只不过除了更大的屏幕和更大的电池,摄像头模组的差异更能说服他们选择更高端的产品罢了。
至于面部识别解锁,这个自然不用说。在SoC厂商的鼎力支持下,智能手机制造商们将人脸识别解锁这东西轻松地普及到了所有的高中低端产品中去。但是与苹果FaceID的复杂比起来,Android手机厂商们的面部识别解锁大多还只停留在2D平面图像识别上。在一众Android厂商中,vivoX21加了个红外补光,但是实际上的原理和FaceID依旧不是一码事。
但Android粉丝们也别急着失望,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告诉ZAEKE知客,某厂商今年准备在自家的智能手机上应用与FaceID同样技术水准和安全性的面部识别技术。所以也许在今年某厂商的某款产品上,我们能见到Android手机的“FaceID”哟。
说完了以上,功能配置值得聊的就只剩下3.5mm耳机孔和“人工智能”这两个东西了。前者在高中低端上的命运大有不同,那些顶级旗舰手机们大多视3.5mm耳机孔如粪土,纷纷杀之而后快。
所以如果你想买个顶级旗舰,又认为3.5mm耳机孔是个刚需,那么请继续将你的目光锁定在三星(或者LG?)身上。因为包括华为、小米、HTC甚至索尼(没想到吧)都开始干掉3.5mm耳机孔了,指望这些厂商们在后续产品上自打脸又加回来显然不现实。更何况去掉个3.5mm耳机孔还能促进周边配件的销量,BOM省一波配件赚一波,岂不美哉?
有意思的是,在物料成本更加吃紧的中端和低端产品上,厂商们反而不会吝啬3.5mm耳机孔这种东西。其一是对于销量巨大的中端产品们来说,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手上会保留有大量的旧配件——其中自然包括完全可用且好用的3.5mm耳机。各位不妨想象以下,若是OPPOR15丢掉3.5mm耳机孔,那么不管媒体老师们怎么在评测文章里大谈未来趋势,终端用户的投诉都会塞爆OPPO的电子邮箱。
“老子的耳机明明好得很,怎么说不能用就不能用了呢?”
这很有可能也是OPPO与vivo在R15与X21上继续使用MicroUSB接口的原因。
Type-C牛逼么?当然牛逼。厂商知道Type-C牛逼么?当然知道。
那为啥不用?因为这两家的局实在是布得太大。全国千千万的门店,以及遍布火车站里的“闪充加油站”里大概没几个能特别普及Type-C接口的。加上用户手上积攒的一大堆数据线与充电宝,让这两个谨小慎微的厂商更加有理由在自己如此走量的产品上保守。好在这些年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畅销让人们开始了解Type-C这种全新的接口形态,即便将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抛开,“正反随意插”的特性都会让更多人觉得牛逼。
所以Type-C这东西我们觉得在今年的中高端产品上会真正地成为主流,甚至就连vivo在之前秀APEX概念机的时候都说了会将上面部分特性放到旗下的新品中去。伸缩镜头什么的虽然不太可能,但是成本不高却对营销有着利好的Type-C接口却很有希望,也许今年的Xplay7就用上了呢?
至于OPPO嘛,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心里打的什么算盘。
认手机,只能靠背面
苹果总是能改变世界,比如以iPhoneX改变了全世界99%的智能手机的正面设计。一时间“刘海”手机如雨后春笋,走进个手机卖场就仿佛走进了韩国小姐的选美现场——她们可能身着不同样的华服,可那张脸真的没啥区别。
对于整天在键盘上打字多于用嘴巴与其他人交流的网友们,“iPhoneX”们大约是要被打下十八层地狱千刀万剐下油锅。可历来在国内,一台长得像iPhone的手机总是能比那些有着原创设计的手机卖得更好,尤其是在二三四线的城市中。正如深圳非高峰期的道路上时常能见到的,挂着广东/湖南/江西那些二三四线小城市牌照的众泰SR9与陆风X7一样,人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长得像很贵的东西的同时还卖的便宜。
赚不到钱过不下去日子,谈什么操守、信仰和追求?
还好,智能手机不止有正面还有背面。大家都知道在年大家都会变成iPhoneX的私生子,那么不如在背面用调色的手段搞出点辨识度。当下流行的玻璃机身甚至进一步方便了厂商的调色工作,以往厂商们在金属机身上大概还要考虑下某个颜色和金属搭不搭配或是喷漆的耐久度,如今玻璃机身时代就只是一张菲林贴膜的事情而已。并且和煞费苦心的喷漆比起来,菲林贴膜还更容易“调戏”光影和做渐变色,好看之余也方便设计师天马行空。
说到手机背面,指纹识别模块自然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手机正面屏占比飙升之后,将指纹模块放到背后或是屏幕下方就成为了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当然年还有某些螳臂当车的厂商在正面“下巴”上硬塞指纹,但是时代的洪流会让它们成为异类。厂商和用户对正面屏占比这一概念的追求和宣传,会进一步加速“下巴指纹”的灭亡。
至于后置指纹和屏幕内指纹这两个方案的争夺,其实也是挺激烈的。首先后置指纹设计是谷歌“钦定”的解决方案,搭配上成熟可靠的电容传感器,后置指纹们普遍在识别解锁速度上远远高于屏幕下的指纹模块。另外由于实现原理的关系,屏下指纹对于那些生活在较为寒冷地区或手汗较多的用户们依旧不够友好,识别率和识别速度比背部方案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但这并不意味着屏下指纹设计会因此“搁浅”,因为从高通到新思再到汇顶,各大供应商们都在针对这一技术攻关。全球第一台量产屏下指纹手机vivoX20Plus屏幕指纹版尚是新思一枝独秀,可到了X21屏幕指纹版上就轮到汇顶与之分庭抗礼。不久前频繁放飞自我的小米CEO雷*还在微博上有意无意地放话称小米7会用上屏幕指纹,引得米粉们激动不已。所以在年我们认为屏幕指纹技术会开始普及,但是真正成为智能手机业界标配,大概是年的事情了。
看似稳定,实际充满多变的未来
在过去的1~2年里,智能手机实在是发展得太快了。不管是新工艺的处理器也好,还是整天被视作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与5G,都在以非凡的速度接近我们的生活。以前人们总担心智能手机会越变越大,可实际上这1~2年智能手机们却发展出了不同形态的屏幕,而实际外部三围尺寸却并没有啥明显变化。
也许人类的手能接受的移动设备尺寸终究是有极限的?
在过去的1~2年里,厂商们大多都接受了当下智能手机的极限尺寸,转而开始疯狂压榨已经十分有限的手机内部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屏”便是结果之一。土豪如苹果甚至在iPhoneX上开始试验多层PCB电路板和异形电池,这也是iPhoneX在更小机身内实现更大电池容量的原因。比起什么“刘海屏”和“结构光”,我们甚至觉得这才是iPhoneX对智能手机产品最大的贡献。因为它在更小的footprint和profile里面放进了更多东西,从而提升着手机的“含金量”。
这么做确实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可好在从年开始,富起来的人们开始不那么在意手机的售价了。那些整天嚷嚷着手机太贵,巴不得机型只卖还要送个市售价2的蓝牙耳机的家伙大多是些买个茶叶蛋都能和老奶奶讨价还价的主。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一台产品能够打动他们并且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售价往上走两步其实也相当容易接受。
确实追求“性价比”的群体不会消失,可这部分群体和那些追求个性和特色的群体会进一步分化。前者会拿着千辛万苦抢到的的红米Note5,熟练地在网络上用键盘笑话那些买MateRS的土豪人傻钱多;后者会在自己的豪华轿车里吹着空调与友人谈笑风生,然后用自己加一倍价钱买来的MateRS上打个电话,让自己的助手或秘书订下周末去伦敦喂鸽子的来回头等舱机票,根本不会注意到旁边挤成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里的前者。
未来听起来很远,但实际上却非常近。对于Android厂商们来说,的产品形态基本已经成型,大的改变十有八九会被放在年。
为啥?因为年的iPhone还没发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