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种树,种下一个生生不息!
01
拥抱多样之美
地球之美的魅力
在于多样性
是多样性
让我们得以欣赏
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
从大海到沙漠到高山
等等等不同的地形地貌
以及多样精彩的生物群落
摄影/宋刚
那是
鱼群长可达约7公里
宽约2公里
深度可达30米
像一条巨大的黑带,在浅滩中清晰可见
堪比东非大草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
南非东海岸沙丁鱼大迁徙
摄影/樊尚珍
那是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白雪覆盖的库木库里沙漠上
藏羚羊留下的足迹
摄影/曾祥乐
那是
土地面积
不足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五的
云南盈江
集群觅食形成“鹦鹉雨”的绯胸鹦鹉
与其他至少种鸟类聚集在一起
建构起了中国“活着的鸟类博物馆”
滇池中的金星合月
摄影/崔永江
年10月11日在昆明拉开帷幕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第十五次会议(COP15)
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
全面总结国际生物多样性经验
并规划达成“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云南香格里拉纳帕海的云帽
摄影/崔永江
而当我们回首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成果时
会发现
在联合国制定-年生物多样性目标
“爱知目标”中
我们已经有3项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
它们分别是
第14项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
第15项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
第17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而其他13项目标基本实现
有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国实施爱知目标的总体情况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大兴安岭*岗梁上,漫山遍野尽是白桦和杜鹃
摄影/杨孝
02
植树造林
我们一直在努力
在众多的生态建设中
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
便是植树造林
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
森林蓄积量为.6亿立方米
其中天然林蓄积.08亿立方米
人工林蓄积34.52亿立方米
阿尔山天池
摄影/杨孝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9%
到如今的23.04%
我国已经成为
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生态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毛乌素沙地摄影/杨孝
如今的毛乌素沙地
开始绿意盎然
而曾经的我们
所面对的
则是
草原和森林不断退化
田园变为沙漠
人间变为荒原
摄影/王宁
于是
我们开始建起绿色的长城
年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
分八期工程
如今已经进行到第六期
旨在西北、华北、东北
东西长公里
南北宽-公里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建设大型人工防护林的
“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了
摄影/王宁
彼时
拥有四大沙地
八大沙漠的
三北地区
拥有约占全国85%的风沙化土地
万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
多万公顷的农田饱受风沙侵害
摄影/杨孝
而截止至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
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万公顷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
由5.05%提高到13.57%
家园化为荒野
水库化为沙库的历史
开始成为过去
*海森林公园,江苏省沿海重点防护林
摄影/孙华金
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开始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
有了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
有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
有了沿海防护林工程
有了太行山绿化工程
有了平原绿化工程
有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有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有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有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有了三代塞罕坝林场人
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
有了古浪县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三代人治沙造林
03
种下一个生生不息
在这片土地上
生生不息的
除了森林
还有精神
有愚公移山
亦有前赴后继
年
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开启
公益林项目
“绿带行动”
首站落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
遵循适地、适树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85万棵精心挑选的乔灌木在此扎根
以白榆、沙枣、柠条、花棒
建构生态绿带
一朝栽种,经年养护
每个造林点将经历三年抚育管护
通过三次不同层级验收
最终成为当地林地生态的组成部分
未来十年
“绿带行动”
将继续在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
种植万棵树木
形成一条面积超过万平方米
相当于0个足球场大小的绿色林带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改善当地居民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家园与土地
生生不息
图文参考自中国国家地理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如此这般学地理
rczhbxuedili
长按识别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