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优秀的人都在害怕,你有什么资格选择不焦虑
TUhjnbcbe - 2025/5/6 17:09:00

挪威人很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经过种种努力,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这种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人才发展规划中,通过引进一个优秀人才,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了队伍的整体活力的同时,很多人也像沙丁鱼一样,陷入绵延无期的焦虑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职场中焦虑是常态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焦虑是一种人生的常态。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竞争中,猿猴为了适应雨林减少、裁员出现的环境,从树上走下来,开始了陆地攀爬;为了与猛虎野兽竞争,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奔跑,学会了使用工具一步一进化成为现在的人类。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生存去庙里当和尚,为了不被饿死,也为了不被冤死,选择参加起元末农民运动起义军,最终在焦虑中一步一步成长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终明一朝,忧虑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患,“天子死社稷、君王守国门”,磕磕绊绊、风雨飘摇中屹立于世年。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被工作生活所裹挟。北漂一族早早被闹钟叫醒,挤着几个小时的地铁去上班。为如何做好一个创意,升职加薪而焦虑;为下个月的房租和借呗还款而焦虑。外卖小哥因为不能准时把快餐送到客户手里,而焦急地哭泣;本是花季的少女为了生活扛上比体重还沉的水泥;工地上搬砖的高考少年,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高喊“山,我走出去了”。

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焦虑是常态。

图片来自网络

认清焦虑并正视它的存在

在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经历了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紧张,经历了沉痛的失败,经历了机关算尽,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平常心”的悖论。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边训练自己超越别人的技能,相信“爱拼才会赢”,随时准备着“上阵搏杀”;一边在恐惧面前安慰自己,平常心就好,“尽人事听天命”。所有在高压力、高风险与高回报的竞技场上左右周旋的人,都能够深刻理解对于职业生涯中,不争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焦虑,而非平常心,才是真实世界的运作法则。那些云淡风轻、与世无争的人只会守着他们那无时不在的平常心滑落到社会的底层。如果仅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很多时候乐观情绪会比悲观情绪更容易将我们引向负面的结果,因为前者会使我们丧失动力和审慎。—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不去争取,就没有钱交房租,向心爱的女神表白,创造一个温馨的小家。不去争取,当身边的同事升职加薪成为自己的领导,就只能借着别人的光环,自己酸酸的荣耀。不去争取,流浪大师一无所求也换不来内心片刻的宁静。不去争取,即使是家里有矿的富二代,得了拆迁款的暴发户,也会焦虑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够花完这辈子唾手可得的金钱。

图片来自网络

调试焦虑在一种平稳可控的状态

正是焦虑,创造了辉煌的人类奇迹和灿烂的人类文明。正是焦虑,毛头小伙子可以成为职场精英,攒足了资本说一句去寻找诗和远方。在世俗的社会,焦虑让人能够在职场上意气风发,奋斗不止。

诚然,过度的焦虑会是一种病态,过犹不及。职场中人都需要在适当强度的焦虑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那么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焦虑呢?

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用支使的力量对抗对未知和无力的恐惧。向爱人和朋友倾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不是答案,是一个情绪的出口。适当的运动,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减轻焦虑带给人的痛苦感,增强焦虑的承受能力。放空自己,把每件事的结束当作一个新的开始,总结复盘后,形成自己的经验,为下一步成长增添底气。学会坚持,很多艰难的时刻熬过去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学会放弃,坚持和放弃只是一道选择题的两个选项,当你清楚地知道到达了边界,即使再进一步也不会让自己有新的收获,不如放手,开启新的征程。会游泳的鸭子看似从容,脚底下也在不停地扑通。职场中既然焦虑一直存在,为什么不努力争取,把自己做到优秀。没有资本选择安逸,就化焦虑为动力,拼不过对手,起码能熬过对手。

人,不逼自己一次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与君共勉。

1
查看完整版本: 优秀的人都在害怕,你有什么资格选择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