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片:50年代的罗湖桥头 罗湖边检供图
中新网深圳9月27日电题:深港“第一口岸”见证中国走向复兴
作者郑小红何洁其
年秋的一天,一名穿着黑色西服,手上提着一把吉他的华侨领着他不满7岁的儿子,带着一颗报国之心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冲破重重困难走过罗湖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据当时驻守罗湖桥头的边检官兵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归国侨胞焦急地等待开闸通关的情景。这些归国侨胞里,有华罗庚、邓稼先、郭永怀、李四光等科学家和各界人士。
年鸦片战争以后,战败的清政府和英国殖民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迫割让。从此,蜿蜒的深圳河将内地与香港一分为二,联结两地的罗湖桥像一座俯卧的界碑,经历了百年屈辱,也见证了新中国一步步地走向复兴。
罗湖边检供图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解放军在东江纵队的配合下解放了深圳。年7月,遵照周恩来总理批准的《关于建立边防组织计划草案》,来自全国公安部队的几十名干部骨干,组建“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这是罗湖边检站最初的模样,从此,一道坚固的雄关矗立在了中国南部边陲--深圳,深港“第一口岸”结束了“有边无防,有关无守”的历史。
建站初期,官兵们在杂草丛生的深圳河边用木板搭起了两间简陋的房子分别作为男女宿舍。时逢雨季,屋顶漏水,被子和衣服潮湿得发霉长出了白毛。不少官兵都得了皮肤病,痒得入骨,痛得钻心。
被毛泽东主席接见过的“边防雄鹰”李梓惠是第一代深圳边检人,当他回忆建站初期的情景时感叹:“刚到深圳时,边检警戒区一片荒凉,举目四望,尽是高矮不一的山包,上面杂草丛生,树木零落,除了几间破败的木板房还有些气象外,根本就不敢想象在这里能够生存。”正是边检官兵的励精图治,才开辟出了中国边防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但激烈的斗争时常发生在罗湖桥上。年8月29日8时许,入境人员如潮水般涌向罗湖口岸,国民党驻港特务黄炳照想混迹其中潜入内地进行破坏,在接受边检调研组组长陈治文检查时,黄炳照拉响手提箱中的炸弹,顿时罗湖桥硝烟弥漫,黄炳照被当场炸死,陈治文被炸成重伤,医院的途中光荣牺牲,年仅29岁。除了陈治文,还有许许多多坚守在罗湖桥头的边检官兵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
边检人员查验证件罗湖边检供图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神州大地,随着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深圳成为内地联结香港甚至全世界的“中介地”。每年经由罗湖口岸的深港经贸来往、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回乡探亲的人数呈现“爆炸性”增长。如今使用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于年建成投入使用,从那时起,这栋黄色屋顶、红色柱子的12层大楼,成为了许多人了解内地的“第一站”。
年,吴燕霞来到罗湖口岸工作,在她的记忆中口岸的验证大厅总是能看到黑压压一片的候检旅客,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铁制的印章盖在出入境证件上时与木质的办公桌发出此起彼伏的“砰砰”声。“尤其是逢年过节有很多香港旅客返乡探亲,口岸人山人海。”已是罗湖边检站三级高级警长的吴燕霞说,“我们投入了很多科技手段,现在,出入境旅客‘刷脸’通关仅需10秒钟。”
罗湖桥不过是一座短短的人行天桥,从桥头走到桥尾不过2分钟。但却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落后到复兴,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变成繁华的大都市。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罗湖口岸,虽然不再是中国通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唯一通道,但越来越多的深港居民从这里开启了他们的“双城生活”,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粤港澳居民新的生活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