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读小学的时候,父亲某天从深圳旅游回来,买了一个又方又扁的盒子,父亲说,这个叫录像机,从那时,我开始知道原来看电影不仅仅只是在电影院,或是特定电视台的特定时间才会放的特定的电影。
松下L15录像机-图片来自网络在那时,上海有个电视二台,晚上八点开始,那是我最喜欢的时候,因为会放美国的连续剧,《神探亨特》,《侠胆雄狮》,《成长的烦恼》,《哑女检察官》,《海洋公园》之类的美剧,每个周日的晚上会放《神奇女郎》。
《神探亨特》-图片来自网络《侠胆雄狮》-图片来自网络《成长的烦恼》-图片来自网络《哑女检查官》-图片来自网络琳达卡特版《神奇女郎》-图片来自网络某年的某一天,这个台忽然出现了一些日本和韩国的连续剧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那时没人会告诉我为什么不再放美剧了,那就像被抢走了心爱的变形金刚,而硬塞给我一个带着僵硬微笑的芭比娃娃,所以至今对日韩剧特别反感。唯独还有每次要等无聊的正大综艺结束后,才能在正大剧场里能看到欧美片。
图片来自网络从那开始,我可以用松下L15录像机看电影,那时的录像带很贵。一开始是买机器附赠几盒录像带,其中还有恐怖片,那时候胆小,一些港台恐怖片都能把我吓哭……
可几年后,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像上了瘾一样疯狂热爱恐怖片,因为当我硬着头皮,大着胆子跟同学看完《*作秀》和《群尸玩过界》后,发觉那种夸张犯恶心的冲击力,很能满足幼小心灵的好奇心。我当时居住在上海郊区的一个海边小镇,所有的录像带只能从工人文化宫那儿租赁,每盒押金一百块,租赁费另收每盒十块,而一部录像带的播放时间在四十五分钟左右,一部电影少则就得两盒录像带,押金两百收费二十,在九十年代初,应该还算不小的开支,但那时父母经济还算宽裕,硬拉着母亲陪我去借片子,一到租片处,我冲着借片子的大爷就喊:“恐怖片有伐?”我妈瞪了我一眼,很斯文的讲:“请问科幻片有吗?”
图片来自网络我敢肯定母亲至今依旧认为恐怖片就是科幻片。
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某天晚上回来,跟我和母亲大谈特谈他们单位组织去看一部他忘了名字的电影,父亲手舞足蹈口沫飞溅的比划两个机器人如何对战,多么刺激火爆,一个机器人能变形,被子弹打坏了还能恢复,还能穿过铁栏杆,那个大块头机器人,脸皮都撕烂了,断手断脚还在打……
多年后,阿诺德·施瓦辛格演的《终结者2》成了我最爱的电影之一。
《终结者2》-图片来自网络那时流行海报,在房间里贴上几张海报会让到家里来玩的同学伙伴羡慕不已。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为了让同学嫉妒,而在自己房间里贴了三十五张阿诺、史泰龙、尚格云顿史蒂芬辛格这些肌肉男的海报,这种行为实在很极端……
尚格云顿-图片来自网络哦对了,还混了一张麦当娜的性感照。
在紧随录像带之后,父亲又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一台叫LCD的机器,那种光盘大得跟脸盆似的玩意儿,据说能放一整部电影,但录像带依旧是主流,而且LCD影碟很贵,只卖不租,大部分情况下只是用来听音乐,我一直没搞懂听歌音乐干嘛要搞这么大的片子,不是有磁带和录音机吗?父亲一本正经的说,这可不一样,这么大盘,音质就是不一样。
当然后来才明白,父亲根本听不出音质的好坏……
在LCD出来后又没多久,出现一种可以放三张小型碟片的CD机,会自动换碟,父亲问朋友借了一台来玩,但据说这种机器只能放音乐。取代它的便是后来的VCD机。
TCL牌VCD机-图片来自网络从那时,我便开始疯狂的迷上了电影。
那时候,工人文化宫旁边有个电影院,上座率几乎没有,基本是老人带孩子孵空调的绝佳场所,那时的人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可能吃完饭兜兜马路,逛逛展销会,买根冰棍,回家搓搓麻将也就洗洗睡了,看电影的人实在不多,那时我用了五块钱,进了这个有着上百个座位的影院,却只和三个人一起看完了迈克尔基顿版的《蝙蝠侠归来》,也是挺恐怖的。
《蝙蝠侠归来》-图片来自网络一九九九年,一个无聊的周六夜晚,父母和一群朋友在打麻将,我无聊,借了一张影碟。那时候租借VCD影碟开始盛行,不单单只有工人文化宫,各种暗搓搓的角落,小巷,步行街之类,都有借VCD光盘的地方,押学生证或者十块钱押金,再付两块钱的费用,就能借一张片子。那时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和看碟片,篮球是群众活动,看碟是个人活动。
这次我借的那张片子名字叫《Istillknowwhatyoudidlastsummer》,那时我还不知道在这部片子之前还有部片子叫《Iknowwhatyoudidlastsummer》,我只是觉得封面上那个妞长得不错。放进碟片,用恐怖片度过周六的夜晚。
图片来自网络喜爱一个演员的好处就是,不管对方喜不喜欢你,你都能喜欢对方;即使万一自己不喜欢了,对方也不会抱着你的大腿痛哭流涕,或者骂你是负心的男人,要么唾骂你是水性杨花的女人。
看恐怖片的好处是,大部分的时间里都不需要动脑,这种白痴片是最适合初中生放松和消磨时间。其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女主角在雨里转圈大喊:“whatyouwaitingfor?”
甚至最后结尾的那个镜头我看了很多遍,因为我觉得那只破狗熊为什么晃着晃着,然后女主角就看到了床底下的坏蛋,最后坏蛋把一个大胸部女孩拖进床底下居然可以那么顺利,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并且觉得她满可怜的。查查cast名单,看看这个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却还是挂掉的倒霉女主角叫什么。
于是我认识这个叫JenniferLoveHewitt的怪名字,脸庞消瘦,笑起来眼睛弯弯,特别甜美,身高不足一米六,却身材火辣的女孩。
jenniferlovehewitt-图片来自网络我当初还怀疑导演在滚字幕的时候把她的名字打错了,詹妮佛爱海华特,这是哪门子破名字!
虽然当初用本子记下了她的名字,但很快就忘了。
你知道,那时候,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在学校里总有个人会让你忘了一切。
如果你说是班主任,那应该也没错……
千禧年的晚些时候,我有了一台电脑,赛扬,64G硬盘,M内存,七千多,算是当时性价比较高的电脑。但上网还是很麻烦,我总是需要把电脑从房间搬到客厅,然后拔掉电话,接在电脑上,享受下一首歌需要一刻钟,每个月电话费到帐的时候母亲总把我骂一顿的网络乐趣。
那时DVD还没有流行,而电脑是最热门的时候,所以,我去电脑城买电影刻录盘。也就是盗版盘,把几部电影刻在一张盘上,都是RM格式,质量奇差无比,有的甚至将一个RM片子再打包压缩,好处是里面能塞很多片子。
那时,在这些碟片里,总会隐藏一到两部敏感电影,比如自渎这样的日本怪异沉闷的片子,还有橄榄球员大战啦啦队长之类的激动人心的电影……
图片来自网络那时,我看了JLH的第二部电影,《Theheartbreaker》,和sigourneyweaver一起演的,JLH刚一出现时就让我血脉膨胀,小短裙包裹性感的身体,楚楚可怜的小脸蛋带着诱惑的挑逗,这对一个十八九岁的小男孩来说,是有TM多巨大的冲击力啊!!
《偷心俏佳人》-图片来自网络于是我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当同龄的年轻人在翻来覆去的看蛊惑仔,迷谢霆锋王力宏王菲的时候,我在为MichaelJordan大胜72场获得总冠*而兴奋不已;因为《狮子王》和《美女与野兽》开始听EltonJohn,PeaboBryson和CelineDion;偷偷摸摸的看各式各样的恐怖片,因为里头总会有些直白裸露的色情镜头;后来我才知道还有一种玩意儿叫B片;因为篮球而熟悉美国地图;买过一本书,叫《完全傻瓜系列之读懂美国历史》,因此被同学鄙视为崇洋媚外的混蛋;玩的单机游戏不是大菠萝就是星际,还有模拟人生。
MichaelJordan-图片来自网络我看DVD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因为有了电脑,需不需要用DVD看碟片似乎也就无所谓了。
在我十八岁的那个暑假,母亲逼着百无聊赖的我去学车。理论考的那天,我早到了一会儿,在外面漫无目的地闲逛,当看到碟片店时,便义无反顾的冲了进去。本来是想在那儿消磨时间的,无聊的翻着VCD,身旁一人拿出一张片子要求试放,一开始我也没在意,但当画面出来的时候,我无意间抬头,便整个人都震惊了,我真的呆立当场,嘴巴长得老大,因为被压缩碟的垃圾画质和音效折磨得几乎麻木的我,看到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高清画质清晰音效的片子吓傻了。此后,我逢人便说我那天的感觉,那时我才知道DVD居然有如此清晰的画面。
没几天,一向热衷新事物的父亲在我还未得知的情况下便买了一台DVD,我顿时痛哭流涕,赶紧的就去买了部凯特·贝金赛尔主演的《黑夜传说》,没想到居然还是枪版的……赶紧又买了部《加勒比海盗》,所以我一直以该片作为我看的第一部DVD影片自称……
而我不太喜欢看港台片,而*李连杰电影一直是父母的最爱。刺激,开心,不用动脑,有助消化。所以有天我们边吃饭边看电视台放*的《燕尾服》。当我看到这部片子是JLH演女主角的时候,我灰常灰常的兴奋。
“我认识这个女的!我很喜欢她的!”
“嘎怪的,面孔尖的伊刚。”五六十年代的人总觉得长着鹅蛋脸才是最标准的美女。
“我觉得蛮好看的丫!”我抗议。感觉很受伤。
“一点也不好看,尖嘴猴腮的。”
MB的,我非常受伤。
我决定去买这张片子,当然不是为了看*。
她拍的电影总是很冷门,比如《ShortcuttoHappiness》,演性感的恶魔,而这部片子被公认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唯独《ifonly》还是很出彩,这部片子很温情,很感人,有人说几乎可以和《Notebook》相媲美;《TheAudreyHepburnStory》里演赫本,却被人唾骂;在《Garfield》,《TropicThunder》以及早期的修女也疯狂里演小配角。前几年看她主演的电视剧《ghostwhisperer》,剧情单调乏味,但惊讶居然一直到第五季才被砍。这几年她的造型一直没换过,即使的这部新片《Theclientlist》,她的形象也依旧没有改变,只有后面吸*穿情趣内衣给客人按摩的造型倒还不错。有人说她的演技不怎么样,说实话,我个人认为她只是在外形和所接片子的角色上没有什么突破,能发挥的地方也仅仅如此。
《客户名单》-图片来自网络《*语者》-图片来自网络现在想起,我会发觉我作为一个影迷,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我不但是电影院的影迷,还是电视机前的影迷,是碟迷,因为我经历了大致国内电影播放器的各个时代,是为了碟片而去看电影,在《泰坦尼克号》上映N年后,我花了二百五十元大洋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骸木盒;用一百八十元买了《兄弟连》*包,里头的*牌我至今还挂在脖子上……
兄弟连*包-图片来自网络兄弟连*牌-图片来自网络虽然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网上看电影,但在blu-ray和3D电影制霸的当前,我还是愿意用DVD机看九块钱一张的D9碟片,那台用了好多年的步步高DVD在搬过几次家后,依旧静静的躺在那些电视机的下方,等着我再次放进一张影碟。
步步高DVD-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