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工人为何当年会以厂为家,而今却只能调
TUhjnbcbe - 2023/3/6 19:36:00

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被世人赞叹称为奇迹。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近两百年的发展被中国几十年迎头赶上,其光辉耀眼的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十几亿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与倾力奉献。

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小心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发展停滞,经济倒退。

即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金期,我们依然面临着粗放型增长、资源型增长等问题,可以说在波诡云谲、暗潮涌动的世界形势中,中国经济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我们要珍惜今日的成就,更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经历过一段跌宕起伏的历程。经济制度发生变革,商品自由买卖全面放开,配额供给制转变为金钱买卖,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经营也允许资本介入。

这场变革对中国社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塑了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将原本工人是工厂主人翁的身份,在资本力量慢慢地运作和渗透下,地位一步步降低,沦为今天悲惨的“打工者”。这其中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资本力量推动的结果?

制度变迁,改革之殇

工人“以厂为家”的情形有其相应历史阶段,这个口号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

我国用两年时间稳定了久经战乱的国内局势,肃清了不稳定因素,恢复了农业生产,满足了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更高水准的物质生活难以实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国的工业水平较低。

历经百年战争的中国早已是千疮百孔,工业整体如一棵久经风霜的树苗,脆弱而幼小,若想快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只能国家有能力整合投入力量办企业。

于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诞生了,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迈出了第一步。而我国的经济所有制也决定了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社会性质决定了企业不得剥削、压迫、裁撤工人,造就了上下级之间相对平等的工作关系,还出现了“工人是铁饭碗”的社会共识。

当然,身处当下社会的我们很清楚地明晓这种企业同工人的关系有其历史局限性,难以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而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关系对工人个体是一种保障。

因工负伤,甚至工伤致残,工厂会对你一生负责,即使不幸发生意外,你的家庭也会每月收到抚恤金。如此仁义的做法,在如今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充满套路的社会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为了解除工人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去,当时的企业工厂为工人提供了完整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

房源分配、厂办食堂学校、各类附属工厂等等应有尽有,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不丰富的年代,这样的待遇堪称优厚。广大工人也自然选择投桃报李,热爱工作,以厂为家。

此外,还有工厂工会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为工人争取更多的福利,让工人诉求得以满足,更为重要的是维护了工人发声的权利。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一个安逸稳定、关系平等、旱涝保收、老有所依、病有所养、住有所居、利益有所保障的工作会带给工人极大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而工人们“以厂为家”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无它,因为这里值得他们付出。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制度发生变化,允许私人资本介入到企业经营中去,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同时,对社会工作者整体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这种改变无疑剥离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由之前“工人是工厂主人”演变成了“员工是为公司打工”,上下层级越来越分明,两者关系也愈发对立。

同时,企业公有制改革甩脱了持续依靠国家输血、背负巨额亏损国有企业的负担,庞大臃肿的附属企业全部裁掉,于国之幸,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发生了巨变。

原本配属免费的住房、食堂、就医、上学都需要个人承担,使得员工对于工作单位的情感变得更加淡薄。

生活负担的加剧在商品经济极大繁荣的今天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买房难”、“就医贵”、“上学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当下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像六七十年前国企那般为大多数普通员工解开生活的枷锁,“打工人精神”何至于如此盛行。

资本介入,唯利是图

资本是逐利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国家允许资本力量介入企业经营的那一刻,企业的使命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之初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现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在唯利是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这个过程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形势中活下去,企业对外拼命开拓,不断推出新型产品,增加和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

对内形成严明的管理制度,拼命压缩生产成本,对员工的剥削压迫也被视为合情合理的管理手段。加班日益严重,薪资却少有涨幅,内卷现象严重,形成畸形的狼性企业文化。

狼,对于猎物面露凶相,内部淘汰更是毫不留情,老弱病残只会被族群遗弃,独自去面对大自然的残酷。

这种彰显资本无情的企业经营,对于人性、情感毫无保留的泯灭,剩下的只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无怪乎员工戏称自己在为公司“打工”,永远是局外人。

在当下这个美恶并行的时代,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努力加班成为了打工人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拥挤的公共交通如沙丁鱼罐头般封闭,福报让打工人渴望休息。

生活重担又压迫着广大普通劳动者不得不负重前行。如此尴尬的境地,屈服于现实压力的我们只能苦中作乐,用“打工人精神”调侃自己进退不得、只能面对的情形。

在经济持续低迷、急需寻找新突破点和增长点的今天,企业将屠刀对准自己内部,砍掉了那些不盈利的部门或者项目。

早已经受职场暴力与压迫的大批员工被迫离职,面临无路可去的地步,未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段空洞而迷茫的时期。

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均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毫不留情地去除对公司无用的员工,这是保持利润的方法之一。如此做法,又让员工“何以公司为家”呢?

思想变化,纷纷扰扰

在我国经济制度变革的同时,思想解放运动也推波助澜了社会变革。工作者脱离了传统工作制度下对个人的束缚,可以自由地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职业和工作。

在自由、开心等自我价值观念的加持下,工作者一气之下离职辞职也屡见不鲜。这无疑加剧了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不信任,难以凝聚成一个万众一心的集体。此种情况下,“以厂为家”无疑是无本之木。

而在建国之初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能够克服技术落后、生产条件有限、物质生活匮乏等重重苦难,取得一个个瞩目的成就,所凭借着的就是心往一处使的团结和不计付出回报的奉献精神。

如今,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社会风气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彼时提倡奉献,工人们积极响应,视为光荣;此时提倡奉献,打工人会觉得公司在耍流氓。

因为在一切都量化的物质社会,劳动与付出被明码标价,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工作,奉献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个人思想的觉醒,对于上级的意志与许诺不再盲目听从而是学会了判断与分辨,更加注重实实在在的收入、职级等个人利益,这是当下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无数打工前辈用血淋淋事实证明的金道理。

特别对于无情的资本大佬,更要小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

对于庞大的利益集团,普通人能够集结的力量永远是相对弱小的,这也使得打工人在职场中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屡见不鲜。

一旦爆发冲突,利益集团往往有恃无恐,打工人的合法权益却很难被维护。迫于生活与现实的压力,我们大多选择息事宁人,即使有勇敢的反抗者,也因为孤木难支而少有成功。

基于这种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剥削与压迫一点点压榨着打工人的剩余价值,我们却毫无办法。这种充满对立与反抗的氛围下,“以厂为家”无疑成了笑话,打工人也只能造梗自娱自乐。

文/林伯南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人为何当年会以厂为家,而今却只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