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保持这三要素的活跃,就可以保障高效教学的发生。其他的诸如智慧教室等技术方面最多算是锦上添花。到目前为止,技术的变革真的没有对教育行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哪怕是疫情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也多是线下课程搬家,依托技术而做的教学范式的变革并没有真正的发生。
再偏远地区的学校,有教师,有学生,有教学内容,教学就可以实实在在的发生。我们今天不谈因区域不同、家境不同而导致的基础视野的差异,只谈在既定教师、学生和内容的状况下,如何提升教学动能。
教师需要激活自己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鲶鱼,通过自己的搅动,保障教室里像沙丁鱼一般的学生都具有生命力。
如果教师这条鲶鱼自身没有生命力,那课堂注定就是死气沉沉的。
所以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在状态的教师。
教师要有教学情怀、教学热情,要有把自己融入教学、学生、学科内容的自觉,并有在教学、学生、学科内容的交互中丰富、完善自我的意识。
有人说,教师是一个专业而不是一个职业。如果抱着“上班拿薪水”的心来做教学,那自然就无法做到以上的情怀、热情和自我。
在此,再次推荐《教学勇气》,是一本让教师找到自己在教室、教学中的位置的书。
先激活学生再激活内容
学生也需要先被激活。
怎么激活?教师作为鲶鱼,与沙丁鱼的每一次交互都是激活学生的路径。但是,日常教学中,常因为师生之间的不良互动造成激活失败,甚至出现反向效果。
师生交互有很多方式:
基于内容生成的交互;
基于师生关系的交互;
基于规则意识的交互;
基于梦想追逐的交互……
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仅做了“基于内容生成的交互”且还仅处于内容传递阶段。因此,对学生的激活力度不够。
学习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不激活学生,老师做再多也是无用。
田俊国老师说,哪怕用了一半的时间来激活学生也值得,但是老师们都想着时间紧迫,赶紧赶教学进度。这是对教学规律的漠视。
你有什么激活学生的好方法呢?
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反正,讲道理是最无效的一个。
激活学生群体即学习氛围(学风)
明明是三要素,怎么蹦出来了学风?其实这是学生之间交互的产物,是学生群体的特征之一,所以,这是学生要素的一个关键衍生品,有必要拿出来单独阐述。
很多老师忽视这件事情,认为班级的学风是班主任的事,自己无须负责。而班主任也只把这件事情放到班会上对大家一顿理论教育而已。不成体系、也不深入人心,甚至很多老师压根不知道“学风”是什么。
走到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的班,遇到问题抢着回答
有的班,同学之间相互质疑
有的班,沉默如寂静的深夜
有的班,单独学是一种常态
……
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学习行为都需要对话作为载体。
无对话、不学习。
但是,很多教师无法激活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短板。单纯靠教师知识传输是不可能引起学生之间的对话的。
*在理念上,需要调动大家都勇于为自己的观点发声的勇气和习惯。
*在活动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活动,让学生先行体验为自己代言的感受,以及自我迅速提升的获得感,并转而激励学生在理念上的认同。配对讨论、阶段性反思、小组合作、四角活动等方式都可以。
重视班级学习氛围的创设才可能在这方面下功夫
激活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有生命力么?也需要激活吗?
需要!
学习内容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一本书,如果你看成是你与作者的对话,它就是有生命力的。你可以质疑它,也可以支持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链接已有经验,寻找新资源去捍卫你的观点。你有时会臣服于它,有时会打败它,但是这个过程中,你会被这本书赋能,但是你也会给这本书不一样的解读。学习内容亦是如此。
学习内容也是靠教师去激活的。把自我作为方法融入对学习内容的拆解、重构、拓展、延伸,并把学习内容作为方法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习内容大多以文本、音视频的形式呈现,是知识的载体。但是知识自身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多少年前,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我们看那么多读书人仍然穷困潦倒,甚至在思想上钻牛角尖,我们就应该明确,知识本身没有价值。
知识本身也不能引发人的改变
只有
把知识变为能力
把能力变为行动
让行动带来结果
结果才改变命运
“知识-能力-行动-结果”是个循环,这个循环的激活靠教师创造情境和情景,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转化。如果教师只是提供知识,那他是没有完成任务的。说到底这就是个学习设计的问题。
关于学习设计,讲过很多,在这不多写了。
发现现在写文章动不动就两千字
我是长本事了么?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
为教师赋能!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美编/心笛
崔小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