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鲶鱼效应的骗局,适当的竞争可以使人成长 [复制链接]

1#

挪威人(也有说西班牙的、日本的),在沙丁鱼的运输过程中为了提高存活率,放入一条会吃沙丁鱼的鲶鱼,沙丁鱼心生恐惧,四处躲避,就一直活蹦乱跳。

这故事也就我们中国人会信,挪威人听了都会一脸懵。

不信就看看维基百科上的“鲶鱼效应”解释,注意看红框中这一段:

翻译过来就是:“这事的起源无可稽考,英文著作中很少提到,就是拿来骗中国人的”,是不是很扎心?我没有胡说吧。

我们可以稍微活动一下脑瓜子想想,如果真是这样,那运送羊的时候是不是要加条狼,运送鸡的时候是不是要加条*鼠狼,这不是扯吗?

当然故事的真假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它传达的理念,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不也都是假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也教会了我们很多有用的东西。

鲶鱼效应传达的理念是:适当的竞争可以使人成长。

听起来不错,很有道理,我也从不怀疑这一点。但在管理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问题。

有多少用?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竞争可以产生压力,压力可以转换成动力,动力使人成长,没毛病。

深入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使员工得到成长,而成长最直接的是动力,而不是竞争。竞争首先产生的是压力,而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产生动力。也就是说,就算是能量守恒,转换率也不到百分之百。打个比方,如果按50%来算,那就是50%x50%x50%=12.5%。

你要员工能力、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办法是给他加工资、增福利,而不是搞竞争这种没效率的小把戏。

适当是多少?

竞争没法量化,就算你有大量使用,那也只是参考的案例。有的公司用末位淘汰,每年百分之十。这在一些业绩容易评估的行业还行,比如销售。但如果是管理职位,如果是一些需要长时间投入研发的职位等等,一是很难评估,二是可能短时间看不到成果,所以要慎之又慎。

再一个,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嘻嘻哈哈没脸没皮,有的人柔柔弱弱极其敏感,这是天性,不能说柔弱的就不是人才。

适当是多少?就跟看菜谱一样,适当、少许最难把控。竞争已经不可控了,承受者更不可控,两个加在一起你还能把控吗?

压力已经够大了

现在的生活节奏已经够快了,每个人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机遇只属于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只是资本的奴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房贷、车贷、老人、孩子,还有,说起来都是泪。

生活本就压得让人抬不起头了,你还要在工作上承受再多的压力,那人生的追求又在哪里?

双刃剑

一个团队,时间久了,内部成员缺乏活力,产生惰性,这是事实。从外面找个“鲶鱼”来刺激一下,让气氛紧张起来,有想法是好事。

但是,一方面,

外部引进人才,一般职位都不会低。这种“空降兵”会阻碍原来成员的晋升。突然空降一个人,扼杀了他人的前途。他们的空间没了,那还留下来做什么?原来的成员不是谁都没上进心,也有很多非常努力的,真要是太差的直接解雇不就得了,何必多此一举。

还有一个风险,

新来的能不能和原来的合作好,达到优势互补?如果可以,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如果不能好好合作,甚至内斗,就会影响团队的战斗力,一加一就小于二,还可能把原本仅存的那点战斗力都破坏掉。

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提升还是毁灭,这就变成了薛定谔的鲶鱼效应了。

综上所述,鲶鱼效应在管理中的运用效率低下、不可控,还可能是雪上加霜、适得其反。

那为什么还是很多管理者一直在吹嘘鲶鱼效应呢?无非就是人事部想讨主子开心罢了,又不用花多少钱。如果你是老板,这样想就对了,只要不玩火自焚,但是对员工来说就自求多福。

鲶鱼效应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需要抛弃计划经济,接受市场经济,有人就从日本三泽千代治那里抄来的。再加上什么本田公司传说中的案例,人云亦云,如今还成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界的经典。

它的运用对那些“休克鱼”或许还能死马当作活马医,或者你有帝王心术,才能挥洒自如。就像《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乾隆对和珅跟纪晓岚之间争斗,那也只是在影视作品中才有,历史上纪晓岚不过是“倡优之臣”,哪有资本跟和珅斗。

积极运用

说了一堆的坏话,有点丧,但不是说鲶鱼效应就毫无是处了。我前面也说过,我从没有怀疑过“适当的竞争可以使人成长”这一点。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这是铁人王进喜的口头禅,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

在管理中,我们是把竞争的压力施加在别人身上,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要进入多残酷的竞争中,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产生真正的强者,在强大的压力下,就算你不想动也只能动起来。当然,如果你选择与世无争,做一个闲云野鹤也未尝不可,人生只是一场经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权利。

鲶鱼效应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9购买

#鲶鱼效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