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川大经验贴三跨二战,终归圆梦川大文艺学 [复制链接]

1#

高效、针对、相伴、笃信好学、笃学陪你

四川大学文艺学经验分享

笔者基本情况

年的时候考了第一次川大,极其不成功。我本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4月份第一次把川大的四卷本买到。到了8月,才匆匆地把教材浏览了一遍。结果一战,差12分。

年,二战川大文艺学。初试第三,复试第三,和第一名差了0.06分。

PART01专业课篇古代文学我将袁行霈的本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包括注释那些的都读了一遍,甚至每章节最后的引申论文,也在知网上尽可能地照过来看。自己专门买了好几个笔记本,一个很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勾画袁行霈的线索。因为自己感觉文学史的话,线索特别重要,简直是题眼了。比如宋代文学的话,士大夫*治,佛教,道教,新儒学,统治危机,*治变革,这些都可以作为外部研究的线索,那么内部研究,宋代主要是一个“创新”,诗文在唐代的基础上有通有变,然后把很多唐代方兴未艾的文体推到高峰,如词,如赋。甚至又出现了大文学的趋势,什么书法啊艺术啊统统影响到了文学。或者时间不够的,其实可以报一个辅导班。报班的话,第一是有学长学姐给你准备好了的资料,不需要像我这样用手去一章一章地写,第二是学长学姐会给你讲一遍,传授一些经验,这样可以在自己记忆的时候作为一个补充。报班的话建议报正规一点的,具有针对性的机构,如果是川大的学长学姐就更好了。

现代文学的话,我也是分析了川大的真题,发现川大特别喜欢考察川籍作家,什么郭沫若啊,巴金啊,李劼人啊,沙汀啊,艾芜啊。我对这些四川籍的作家十分留意,所以19考研的时候果然考到了郭沫若的《女神》。现在想来也有些投机取巧,对于其他的作家,或者现当代发展的几条线索,都没有理清。

评论写作自己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了,我当时买了刘俐俐的《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基本上照猫画虎,然后买了一个本胡亚敏的《叙事学》。之所以买叙事学单纯是因为觉得它读比较容易入门,只用做文本的细读,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另外就是看论文了,在知网上看看那些老师们的文学评论怎么写的,二战的时候在淘宝上跟别人共用了一个知网账号,还挺划算的,大家可以学一下,当然如果报了班的话,辅导班会帮你整理一些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二战的时候我看了很多,例如郭绍虞《中国历代文选》,张少康《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此外川大之前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老先生叫杨明照,是龙学泰斗,他的著作大家最好还是买一下,川大《文心雕龙》从初试考到复试,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川大的文献学在全国比较出名,虽然在初试上面文献学考察的不太多,而且通常是和古代汉语一起考察的,但项楚的《古典文献学》至少应该通读一下。

另一个点是多看论文。看论文既可以追一下学术热点,还可以学一下一些专业的术语。如果能在考试的时候熟练准确地运用术语,我个人以为是很大的加分项。

新加的几门科目,就是所谓的大综合。

古代汉语的话,王力的四卷《古代汉语》,前一二卷要熟,每一个字词最好都能背。另外川大俞理明《古代汉语》非常非常重要,希望从头背到尾,每一章前面的绪论最好都能背。今年的题就是从绪论里考察的。

现代汉语是川大杨文全的《现代汉语》,以及叶、徐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通常来说不会很难,但知识点较细。川大的语言学方面,我个人感觉会比文学部分简单一点,不管是从前几年语言学的真题来说,还是第一年课改来说,考察知识性的题比较多,考察学生思维的相对来说少一点,不过以后会不会改革就不太清楚了。

PART02

公共课篇

暑假选择了留在学校,每天早上去图书馆,下去在寝室里学习,晚上再去。当时就剩一个室友了,在寝室里主要是复习的*治和英语。

那段时间学英语也遇到了瓶颈期。本身我的英语成绩还不错,虽然不算很好,但是做英语一的卷子,还是错的很多。心情很糟,因为自我感觉读懂了。后来我问了一个学英语专业的朋友,问:“我明明读懂了,为什么还是感觉做不对呢?”

我朋友说:“你可能是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只是把表面的意思读懂”,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中国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都会使用中英词典,用对应的方法,一个英语对应一个汉语,然而这样的话我们根本不能理解到这个单词的真正含义,因此,要想真正懂得一个单词的涵义,必须要用英文字典。

比如transfer这个单词,汉语的意思是转移,但汉语中的转移外延要比英语中的要广,我们即可以说一个实物转移,比如物资转移,我们也可以说抽象的感情,如移情,还可以指代岁月,比如斗转星移,等等,但英文,如果我们查一下柯林斯,它是gofromfirstplacetothesecond,意义要实在的多,必须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此外,transfer还有转让的意思,必须是某种财产、技术、所有权的转让。是一个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术语,如果这个单词我们仅仅记住一个转移,在某些时候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我自己整理了一个单词小本本,专门记英英词典上的解释。

以后的错误就越来越少了,因为语言都是模糊的,使用英英词典,能极大地帮助你去体会一个词的褒贬、言外之意。做到17年考研真题的时候,我四篇的英语阅读就只错了一个了。

*治我高中是文科生,而且*治比较厉害,大学也做过3年的宣传部的秘书,所以比较轻松。总的来说是紧跟肖秀荣,紧跟时*。我们19年是刚刚*治课改,新加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当时肖秀荣为了保险起见,在所有的新加的内容上,基本都加了重点,搞得全篇都是重点。所以当时也只能噼里啪啦地背,还背了很多不会考的东西。

*治最重要的是找到切入点,问什么答什么,这也特别考验学生的水平,比如,大家或许都知道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出题人很可能就会考察你:“我们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依据”,很多学生读题不仔细,会以为是“为什么进入了新时代”,这就不容易拿高分,一定要审题,理论依据,那肯定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来作答,不能太漫无边际。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点自己对“多写”的看法。我在复习的时候听说别人答得越多越好,老师看你的字多,就会酌情给分。我一直对这个观点表示怀疑。

我自己从来在*治上是惜墨如金的,从来不会多答,一战*治75,二战78,两次都是提前一个小时把卷子写完。我觉得如果我是老师的话,看到一个满满当当的答案,没有一点层次,没有理论基础,完全是套话的话,恐怕也不会喜欢吗?尤其是对着电脑屏幕阅卷,心情的烦躁可想而知,因此我建议大家与其把卷子填满,不如好好审题,把字写稀疏一点,写大一点。

另外说到*治,就不得不提肖秀荣。当时我考完,在群里看到一个男生说:“肖秀荣牛批,居然全部压中了”,我当时很纳闷,我也看了肖秀荣,为什么没有这种感受呢?后来我发现他说的压中了,其实只是说肖秀荣把热点猜中了,其实*治的热点真的很好猜测,连肖秀荣自己都说基本上所有的教辅都能猜中。然而事实发现,这个“见题则喜”的男生分数很低很低,可能连题都没有认真读清楚吧。

PART03

复试篇

1

“特殊”复试“非常”应对

今年的复试全国各大高校都是线上复试,而且处于摸索期,因此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里我建议大家以后如果还遇到线上复试的话,大家一定要多留几手。比如一定要购买p的摄像头,不是说老师为难你,而是要核对身份证必须要高清。

还有家里如果网不好的话,提前换一个快一点宽带,现在宽带也很便宜,可以买套餐,不至于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我这次就是因为家里宽带太慢烧的流量,双机位真的顶不住。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甚至可以买两个路由器,以防止路由器突然出故障(今年考研真有出故障的)。还要买一个家用发电器,今年也有考生所在的区域突然断电。如果次序在前面的话还好,但如果像我一样抽到了最后一个考试,又遇到停电,岂不是心态爆炸?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复试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我一来抽到的题,就是生态美学,当场就满头问号,这是啥,啥玩意儿,但我还是没有怯场,把能想到的都说了,什么海德格尔啊老子啊巴拉巴拉,就往自然身上扯。

川大的老师有点考水平,他们都很会观察学生,比如我为了复试把很多古代文论都背了下来,比如毛诗序、诗辨、修竹篇等等,当时老师问到我的时候,我说可以背,老师结果说不用了,考我文心雕龙,我说我文心也可以背原道神思风骨物色,结果老师也说你不用背。后来我出场了才发现老师其实很爱让你现场背一段,但可能感觉我主动请缨有备而来,就说不用了(当然也不要铤而走险,没准备还说能背)

3

谦逊和诚实

最后想说的是,在老师面前一定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像有个老师问我为什么最喜欢《原道篇》,我说他写的美,老师对我穷追猛打,说美在哪里,我说了好几个理由,老师还在发问,就只好从实招来,“因为它在第一篇我经常翻看”。结果老师反而很开心。

PART04

关于二战

1

二战前夕

一战结果是,差12分,当时父母也产生了很大的意见上的分歧,一个觉得可以去上班,一个支持我二战,中间经过了很纠结的思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抗焦虑药物又不敢多吃,怕成瘾。但我还是别写这一段了,不然很多人看了估计不会二战。

4月份的时候我妈做了一个大手术,当时整个人差点崩掉。医院里,那时真的做好了她不在的准备。特别是知道化验结果的那天,医院回家拿东西,看到有一个人钓鱼,那条鱼一直在蹦跶,非常有生命力生命力的样子。当时一下子反而释然了,感觉天地万物可能都在一种循环之中。感觉考研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条鱼。

1

课改的暴击

4月过后我以为会否极泰来,结果又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10月份川大宣布课改,从中国文学史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比较文学,那个时候已经报名了,完全没有回头路可以选。但是这个时候我反而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就像无所谓啊,上不了就去上班呗,这个社会又不会把我饿死,一面心理暗示一面慌。

每天晚上学到11点,早上7点起来了,虽然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并不算什么,但我是属于很懒惰的学习者,连昵称都叫“摸鱼王”,以前基本上是9点起床,午休2小时,下午3点学到6点,晚上再学1小时,其余时间都会用来玩耍,我一直觉得大脑需要放松,如果一直高强度运转,可能不太行。但那几天大脑的潜力可能爆发出来了,虽然每天学很久但也一直神采奕奕,觉得还有那么多没有看完,不敢休息。

1

三思而后行

最后想对二战的朋友说,二战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一定要想清楚,仔细分析自己当时一战没上是什么原因,同时一定要给家长多沟通多交流,把他们的意见听清楚,再把你的意见表达清楚。家庭的支持是考研路上必不可缺的。

总之,谈了很多个人经验,大家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吧,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冲!

思维导图倒计时进行中没加微博的同学记得扫一扫活动会在微博进行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