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5/content_20140087.htm文/李光斗
俗语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对吃颇为讲究。我们常对那些爱吃、会吃的人以“吃货”相称,在中国悠悠的历史中,很多人物都是以“吃”闻名,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吃货名人。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
苏东坡以才学闻名于世,性情豪放的东坡居士不但诗词作得好,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吃货”,他的一生可谓“吃遍大江南北”,不仅会吃,还会发明新菜,据说以“东坡”来命名的菜就有60多种,如“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现在还有一家酒店就叫“眉州东坡酒楼”。
话说当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正赶上当地下大雨导致西湖泛滥,庄稼被大片淹没。苏东坡率先垂范,带着全城老百姓奋力抗洪,才使杭州城化险为夷,老百姓很感谢苏东坡做的好事,听说他最喜欢吃猪肉,于是每到逢年过节,大家就纷纷抬猪担酒来庆祝。苏东坡盛情难却,便叫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老百姓们吃,大家吃后都觉得美味无比,于是就把它命名为“东坡肉”。
除了吃猪肉,苏东坡还喜欢吃鱼,闲来无事就去垂钓,他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配上自己研制的作料,也做成了一道被称为“东坡鱼”的名菜;他还把当地盛产的河虾别出心裁地配上龙井茶,开创出清新可口的“龙井虾仁”。苏东坡还特别钟爱荔枝,他在《惠州一绝》诗中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天竟然吃了三百颗荔枝,也不知吃这么多会不会上火。
“死了都要吃”的金圣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文学批评家,他评注了《水浒传》,并把《水浒传》同《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一起统称为“六才子书”,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书评家”,但就是这位在文学界有着极高造诣的大才子,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竟是“吃”。
当年金圣叹因“哭庙案”身陷囹圄,即将被斩首,临死之前,他向狱卒索要笔墨纸砚。金圣叹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狱卒当然照办,他本以为金圣叹会交代自己的后事,抑或是写经天纬地的绝命诗篇,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金大师写的竟然是一段食谱:“花生米和豆腐干一起吃,有核桃的香味”,这让狱卒一时哭笑不得。仅此一事,就足以证明金圣叹是个顶级吃货了,即使是临死前也不忘“以吃明志”。
“朋友圈晒吃”的袁枚
提到古代的美食达人,就不能不提袁枚。
袁枚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大文学家和诗人,他本性放浪不羁,喜爱游山玩水,父亲死后,袁枚以“奉养母亲”为由辞了官位,在江宁(今南京)购买了一处隋氏废园,将其改名为“随园”,袁枚也被称为“随园先生”。
闲适的生活让袁枚有充裕的时间潜心研究美食,他游遍山河,尝尽各地美味,把吃过的美食编写成一部《随园食单》,记录当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肴和相关的烹饪技巧,并且书里还写下大量关于美食的经验,在后世广为流传。
袁枚要是放到现代,肯定是那种美食图九张连发、刷爆朋友圈的人,然而古代没有朋友圈,但袁枚有《随园食单》。这本书分为“海鲜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杂素菜单”“点心单”等14个部分,袁枚不但列出每道菜的制作方法,还会写这道菜是在什么地方吃的,并且对其食物从各个方面评判一番,堪称是古代版的“大众点评”。
袁枚还有一个“为豆腐折腰”的趣事。杭州有一位名士请袁枚吃豆腐,袁枚吃后大为赞赏,于是请教做法。然而这位名士不肯传授,他笑道:“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为豆腐折腰,我就告诉你。”袁枚听后马上离席弯腰施礼,随即大笑道:“我今为豆腐折腰矣。”仅仅是一块豆腐,袁枚就低下了高贵的头,果然在美食面前,吃货是会“原形毕露”的。
“社交美食家”李鸿章
在晚清,与洋人打交道最多的大臣非李鸿章莫属了,社交自然少不了请客吃饭,可谁曾想到,社交达人李鸿章无意之中竟然发明了一道名菜。
据说当年李鸿章来到美国纽约,他在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吃晚饭,老外对中华美食仰慕久矣,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这就尴尬了,菜都上完了,而客人还没有吃够。厨师连忙向李鸿章请求对策,李鸿章急中生智,跟厨师咬耳朵交代:把“下脚料”乱炖拿上来。不一会儿,厨师便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的什锦大烩菜上来,众人一尝还挺好吃,于是纷纷称赞。李鸿章笑道:“我们中国人讲究把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
这时,有客人问了菜的名字,李鸿章大概没有听明白,说了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想歪打正着,这句“好吃,好吃”和英语“杂碎”的“hotch-potch”发音差不多,最后上的这道菜就被冠以“李鸿章杂碎”的名字。
当众人酒足饭饱离开饭店时,李鸿章一出门被等在门外的记者们逮个正着。这些记者把吃饭的新闻公之于众,“李鸿章杂碎”的大名也不胫而走,一鸣惊人地传遍了美国。
“躺着中枪的伪美食家”左宗棠
左宗棠不是美食家,也不爱吃,但是他“躺着也中枪”,有一道美食并不是他所研发,却被冠以他的名称,这道菜就是“左宗棠鸡”,它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国外也有不少中餐馆将其当做招牌菜。
传说左宗棠很爱吃鸡,他喜欢把鸡炸得香酥酥的,每次带兵打了胜仗,他都要炸鸡来犒劳三军,但这种说法只是传言,并没有依据,也绝不是“左宗棠鸡”的烹饪方式。
实际上,左宗棠鸡的发明人叫彭长贵,是台湾名厨,年,彭长贵招待美国客人,并亲自掌厨,客人要求彭长贵在三天内的菜不准重样,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彭长贵一直变着法做各种美食,到第三天时,眼看红烧、清蒸、油淋等传统做法都已试过,为了让客人换换口味,彭长贵灵机一动,将鸡肉切成大块,先炸到金黄半焦状,再撒下酱汁佐料,热炒做成一道新菜。客人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因一直仰慕左宗棠,又跟左宗棠同为湖南人,于是就随口起名为“左宗棠鸡”,于是这道菜才误打误撞地与左宗棠结了缘。
年,彭长贵来到美国开办“彭园餐厅”,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彭园宴客,在吃过“左宗棠鸡”后赞不绝口,此事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大幅宣传,这道菜因而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不知当左公在九泉之下晓得“左宗棠鸡”蜚声海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宫保鸡丁发明人”丁宝桢
中国晚清历史上有很多名臣,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但这四位的光环过于闪耀,以至于还有一些当时的大腕被遮住了风头,丁宝桢就是其中之一。
在其一生的官宦生涯中,丁宝桢清正廉洁,致力于报国爱民。在任山东巡抚期间,丁宝桢两次治理了黄河水患,又兴办实业、发展教育,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员。在丁宝桢死的时候,这位曾官至四川总督的晚清名臣,竟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还是下属为其凑钱买的,可见这个人廉洁到了什么程度,在晚清“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场,丁宝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然清廉归清廉,丁宝桢是好官,也是位吃货,并且对吃很有讲究。他自己还能发明菜谱,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宫保鸡丁”了。光绪二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他喜欢吃鸡和花生米,且特别钟情于吃辣,他将鸡丁、红辣椒以及花生米,爆炒成一道美味佳肴,人们吃了都纷纷叫好。丁宝桢死后,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就是“宫保”之一,他发明的那道菜,就被后世称为“宫保鸡丁”。
“大胃王”袁世凯
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众多影视作品上,袁世凯被描绘成一位野心勃勃、翻云覆雨的枭雄,可是却很少有表现袁世凯“爱吃”的一面。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家,他只爱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宫廷菜,一个是河南老家的豫菜,他在吃上的特点不是种类多,而是饭量大,他的餐碗都要比别人的大一号,每天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袁世凯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还要喝一杯咖啡或茶,食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正餐外,外加4个鸡蛋,晚年还能吃下整只鸡,难怪他胖得厉害。
袁世凯爱吃海参,在他任直隶总督时,当地官员为了投其所好,专门发明了一种海参的新吃法:用涿州贡米酿入海参的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这种做法柔润清香,蛋皮柔脆,酸辣开胃,袁世凯吃了非常喜欢,就将其命名为“直隶海参”,于是便成为了河北名菜,流传至今。
“鹿茸喂鸭子”是袁世凯的独创。袁世凯爱吃清蒸鸭子,鸭皮更是他的最爱,并且吃相不改武夫本色:大口嚼,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袁世凯吃的鸭子也不一般,需要专门饲养,喂的是鹿茸拌高粱,他认为吃了鹿茸的鸭子才有营养,由此可见其很注重养生。
袁世凯还爱“乱补”,人参不是煎汤服用,而是大把大把地放嘴里嚼着吃,每天还要喝奶妈挤出来的人奶,有时候吃得直流鼻血。这样乱吃乱补反而起了负面作用,袁世凯晚年得了尿毒症,加上后来的皇帝梦破灭,一代枭雄随之一命呜呼。
“美食画家”张大千
大画家张大千是四川人,他母亲的厨艺很棒,父亲也很懂美食,在耳濡目染中,张大千自然也成了美食家。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在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中,也会出现很多蔬菜的身影,如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这恐怕都是他老人家爱吃的食材!
当年张大千去敦煌写生时,发明了许多利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如: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等,光听菜名就叫人垂涎三尺,能在敦煌这种物产贫瘠的地方做出这些美食,足见张大千的美食功底。
张大千爱吃辣,他对食料要求十分苛刻,不论是自己做饭还是去饭店吃,他都十分看重食材的鲜活程度,拒绝吃过夜蔬菜。他也经常亲自下厨房,做美食宴请宾客,所以张大千的家里每到吃饭时间,往往都是高朋满座、把酒言欢。
张大千晚年定居台北,与京剧名伶郭小庄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亲自动手,请郭小庄吃牛肉面。张大千特意做了两种牛肉面,一是红烧,一是清炖,面条粗细可供选择。张大千在汤里加了花雕酒,做红烧牛肉面时,用小火炖4个小时,清炖牛肉面则自始至终用中火,还要不断地撇油和浮沫,让汤清澈见底。如此精细的烹饪手法,郭小庄也禁不住诱惑,尽管平时吃得很少,这次也一口气吃下三大碗。
历史上的“吃货”名人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藏在美食背后的故事,是我们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话题,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让我们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说不定你今晚吃的某一道菜里,也藏着一位吃货名人、一个典故和一段佳话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