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真正的御宅文化永远不会成为主流文化。——投资人孙志超
上回聊《对年轻人的一些研究》,从“信息孤岛”聊到了“流行文化”。
我认为流行亚文化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接合。正好说到了二次元,这次就相对深入的聊聊二次元(还包含一丢丢的御宅文化)这个话题好了。
先放一张镇楼图:
国内的漫画、动画与二次元发展
刚刚那张镇楼图是网上的网友绘制的,绘制时间是年,儿童节。我猜画这幅画的人一定是个中国人,而且很高概率是个出生在年-年之间的中国人。
之所以这么猜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幅画里的动画大部分都在90年代被引进到国内各个地方台播放过(证据很多,比如,仔细看,右侧靠下的位置有中华一番的男主刘星昂,这部在日本收视率一般的动画,在国内的90后中间却是家喻户晓的。)
我大概把国内的漫画与动画市场粗略的划分成3个时代。
1.引进片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年;
2.盗版DVD时代:年-年;
3.网络时代: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到年之前,是国内漫画与动画市场的第一个*金萌芽期。当时得益于*策监管的松懈,各个地方电视台都在引进日本动画。而据不完全统计,这十年的时间里,全国至少引进了部日本动画片。各个地方电视台动画的播放时间也主要集中在每天放学晚饭后的休息时间。而且这些动画片的主要受众正是-年生的一代年轻人——当时这代人还主要集中在5-15岁之间。
同一时期,日本动画也进入和“世纪末的辉煌”时期,当时的日本动画赢来了*金时代之后一大批优秀的漫画、动画创作者,也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诸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冈昌、《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美少女战士》的作者武内直子、《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等等(镇楼图中至少1/3的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引进的)。
再加上中国90年代早期引进的以日本80年代动画为主,像《圣斗士星矢》、《北斗神拳》。由于当时在中国,电视是最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所以看日本动画片基本成为了一个得到了官方“允许”的给到青少年的娱乐活动,这给一代“二次元”埋下了启蒙的种子。
但是当时间进入到年之后,情况急转直下。
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要求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以上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
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
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从9月1日起,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的所有动画频道、少儿频道、青少年频道在每天17:00到20:00的*金时间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同时,将各电视台原来国产动画片与国外动画片播出6:4的比例提升到7∶3。
国家出台的方针的初衷是好的,限制进口,发展国产。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国产动画粗制滥造(即便到今天依旧还没赶上日本的制作水平),难以满足被日本高制作水平培育出来的动漫市场需求,但作为国家管控的地方电视台却又不得不严格执行行**策。原本应该就此衰退的早期动漫市场需求的萌芽却被一种硬件设备拯救了。
↑DVD机当时在中国大卖。
这种家庭视听影音娱乐终端当时在国内基本上可以说是每家必备,是老式录像机和早期VCD的升级替代产品。伴随DVD机的普及,盗版DVD光碟也成为了一个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任何影视内容都可以制作成盗版的DVD碟片,其中当然包括许多违禁的内容,自然,日本进口的动画也成为了盗版DVD的常客。
这一时期的中国漫画、动画市场进入潜伏期,日本引进的内容主要依靠盗版书籍与DVD碟片传播,此外还有大量的杂志与电视栏目进行了日本动漫的介绍(比如年已经彻底停刊的《动感新势力》就是年创刊的)。这一时期的国产动漫的水平因为实在太差强人意,基本上也得不到国内观众的认可(实际上比起90年代的《黑猫警长》、《魔方大厦》这样的神作,即便没有日本动漫,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对比起来也是惨不忍睹)。
↑老宅大概都会知道《动新》这个在黑暗时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渠道,封面左侧标注的“光盘内容”很值得玩味,当时的《动新》就是一本杂志配一张DVD。
而黑暗中的曙光在年后照耀了起来。
最大的变化来自另外两样东西的发展:1.互联网带宽的提升;2.个人便携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成本急剧下降与市场的快速普及。
这两样东西急速改变了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人的娱乐环境。以前在大学,不管之前你有什么样的爱好,因为缺乏足够的娱乐信息的渠道,进入大学以后,娱乐习惯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一些不太合群的娱乐爱好就很少,群体性活动增多。
然而年发生了这个可怕的巧合,互联网贷带宽的提升使得很多大学寝室都接入了宽带网络,个人便携式电脑的市场快速普及让原本昂贵的笔记本电脑能够被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购买。
于是,从那时开始,大学男生越来越少在11点熄灯前跑去网吧玩游戏了,可以在寝室里直接玩了。而如果你仔细推算,还有个惊人的巧合就是,-被日本动画熏陶培养的“二次元”种子,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大学的。
摆脱了广电总局的禁令,当时的互联网简直是动漫爱好者的天堂。后与爱奇艺合并的流媒体播放平台PPStream成立于年,后改名PPTV的PPlive成立于年,贪婪大陆论坛年商业化运作,动漫之家成立于年。这些网站将大量的“盗版DVD”、“盗版漫画书”中的内容搬运到互联网上,让这些内容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了起来。这为后来的动漫市场的二次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诞生除了后来的所谓的ACGN的二次元概念,乃至其他更多的包括COS、手办等等二次元消费都是在年之后的市场上建立起来的。
最最重要的是,因为电视媒体的普及,90年代大范围的日本动画的播放,给87-92世代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关于日本动画的“基础认知”。这件事对整个二次元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二次元的边界与次元墙
之所以要花点时间去回顾一下漫画、动画以及二次元的发展,是因为想要了解当前的二次元市场的边界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边界。当前的二次元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这是大多数投资圈内的一个共识,但对于这个增量市场是怎么产生的,很多人却不一定花时间去研究了。
大部分的87-92年出生的青年,在童年时期都看过最正宗的日式二次元动漫,可是他们成年以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二次元受众,大部分都是三次元向的。
↑大部分人的概念里,二次元和三次元是有清晰的界限的,次元墙阻隔了两边的审美
在这种认知下,二次元被认为是小众的,且难有发展的。
然而当二次元市场开始增量的时候,持有这种传统观点的人又开始慌张了起来,因为小众的二次元市场的增长显然在反馈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亚文化的二次元正在转变为流行文化。次元墙正在向三次元这一边挪动,似乎诞生了更多的二次元用户,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和硬核向的二次元用户似乎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比如同属于“奇装异服”的古风汉服*和LO装*之间的互相鄙视,而COS*又很反感把古风汉服和LO装作为COS的一部分来看待。而不明真相的群众除了“疯狂的打Call”和“小姐姐我有个大胆的想法...”以外,似乎并不关心这些微妙的区别。
我们上次聊过:
流行亚文化=基础认知+亚文化
对于二次元来说,大部分87-92年生的青年在童年时期都看过动漫,这让他们都具备了一个日本动漫的“基础认知”。但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的87-92世代的青年,并不是硬核向的二次元亚文化受众。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小众文化。
利用了这种基础认知建立起来的流行亚文化却和硬核的二次元亚文化有了明确的界限,因此,有人把这种增量带来的“二次元”称为泛二次元。
泛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到底多“泛”的算二次元,多“泛”就不算二次元了,这个问题似乎无法回答。
所以现在对“泛二次元”的理解往往是代指“大部分年轻人”。这个概念几乎被业界广泛接受,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去一线走访一下,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对二次元的理解又是远低于我们的预期的。
在我看来,这是二次元从业者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一种高估。因为如果我们按照泛二次元的标准来看的话,绝大部分的现在的95后几乎就和当初的87-92世代一样,都是泛二次元的。但是当他们年龄增长以后,他们会不会像87-92世代一样脱离“二次元”?哪怕是“泛二次元”?
实际上“非二即三”的划分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所以我重新划分了一下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界限。
大部分的普通人就是“看过几部漫画动画,会听点摇滚或者电音,偶尔追个星,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会打打游戏追追剧”。你可以管他们叫“泛二次元”,也可以叫他们“泛三次元”,但实际上他们什么都不“泛”,最适合他们的标签就是“普通人”。如果这些普通人还比较年轻,那么他们就是“普通年轻人”。
我统计了一下最近的电影市场的数据,下面是三部一般被我们认为是“二次元”的电影的票房成绩,分别是《声之形》、《银*真人版》、《十万个冷笑话2》
三部片的票房成绩都不是特别好,有个细节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三部片每天的的排片占比都比票房占比高一些,这意味着,实际上院线给这三部电影排片是有浪费的。所以导致票房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排片太烂,而是多给了排片,依旧毫无茶叶蛋用,院线经理也是要背KPI的,难道白瞎了把赚钱的片子的票房排给不赚钱的么?
再看下同档期的另外两部进口A级片的票房:《敦刻尔克》、《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这两部电影的票房也说不上妖怪的好(就不要拿来和《战狼2》比了),但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就能看到,这两部片子的排片占比要低于票房占比,也就是说,适当提升一些排片的话,这两部片子的票房还会比现在再好一些。
好了,你们或许要说,你这算法是不对的,你看,大部分看电影的人都不是年轻人,18岁以下的年轻人一年才去几次电影院?
那《你的名字》5亿多票房该怎么解释呢?
所以其实事情很简单,大部分的普通人是具备一定的“二次元基础认知”的。
普通人不是真的加入了二次元亚文化,只是对于这个亚文化的基础认知部分有认知而已。
除了极少数的年轻人人会排斥“动漫式”的审美表达,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动漫式”的审美表达,既不会特别赞成,也不会特别反感。就是单纯的“普通脸”而已。
看漫画的是这些人,看韩剧的也是这些人,追*的是这些人,看奇葩说的还是这些人。
这个结论和“孤岛化”的发展趋势是背离的,硬核人群在“孤岛化”,但是当离开某种硬核文化的时候,“普通人”比以往更没有“特色”。
也就是一个“亚文化”会呈现出“非常大众”的一面。
比如吴亦凡很帅,他唱Rap。
比如COSPaly的的小姐姐都穿的很少,她们COS动漫角色。
比如轻小说的桥段和网文也差不多,但题材很中二。
↑某“二次元”App中关于CosPlay的内容,仔细看下下面的评论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