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刷屏了头版整版3版光明日报一天三 [复制链接]

1#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31.html

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11版整版以及3版共三个版面聚焦大工。其中头版报道了年逾九旬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第11版整版报道了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3版报道了我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上午10点,当记者走进大连理工大学林皋院士的办公室时,他已忙碌了1个多小时。出差、开会、批改论文、到办公室工作,是90岁高龄的林皋的日常状态。不久前,他还应邀前往武汉参加第一届土木工程与仿真技术学术会议,精神矍铄、中气十足地在会上介绍他和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作了题为《壳体结构力学分析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的学术报告。

为节省吃饭时间,林皋坚持自己带饭上班20余年,中午就简单加热一下。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单人床,困了就在上面眯一会儿,起来接着工作。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不知疲倦地忙碌时,林皋说:“中国是一个筑坝大国,但还不是筑坝强国,核电和水利工程还在用很多国外的规范。我总想着自己应该完成的,还没有完成,应该做好的,还没有做得很好,因此我还应该多做一点,做得更好一点。”

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开拓者之一,林皋为我国多项重点水利工程及核电站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自年参加工作至今,依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在教学、科研一线耕耘不辍。

不忘初心

年,林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拿出当年的毕业证书,他笑着说其实自己的入学成绩并不高,平均成绩从大一、大二70几分,到大三80几分,再到大四时90几分,直到班级最前列。他说:“因为我从不放弃,只要有可能,就要去奋斗,我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卓越、后来居上。”在近7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无时无刻不在这样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我们初期的科研条件其实是很差的,只有在不利条件下改变条件,创造条件进行转化,才能取得需要的成果。”提到曾经的科研经历,林皋颇为感慨。年,广东流溪河上建起中国第一座双曲拱坝工程,采用坝顶泄洪方案可节约大量工程投资。由于传统的坝顶溢流方式对地基冲击较大,上海设计院提出采用坝顶挑流方式,可以保障大坝安全。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设计院遍访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由于此项试验在国内尚无先例,难度之大让科研人员望而却步。最后设计院辗转找到了大连工学院,在老院长屈伯川和著名力学专家钱令希的支持下,秉承着科研要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时年27岁的林皋勇担重任,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试验研究工作。

时至今日,林皋对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我们是一穷二白,跑工厂、选材料、做模型、自主设计、制作测振仪器和激振设备,一切从头做起,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很多困难。”超常的付出,换来不俗的成果,在无任何经验可循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时间,林皋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橡胶模型材料,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机械式振动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此项试验成功后被多次用于国际交流。

筚路蓝缕

多年来,林皋深耕于大坝抗震领域,带领团队筚路蓝缕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年,根据设计需要在云南以礼河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土坝抗震试验,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

年,在试验室仪器设备破损、奇缺的条件下,通过自主研发直接摄影法,创出了一条新路,开展了当时全国最高的拱坝——白山拱坝的抗震试验,获得了拱坝正、反对称振动的前9阶振型。这在当时是其他试验方法都无法实现的。

同年,东北勘测设计院找到了林皋。起因是丰满水库因人防需要修建泄水隧洞,进口需采用水下岩塞爆破方案。林皋说:“丰满是具有亿库容的大型工程,在坝的近区进行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振动对大坝的影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吉林、哈尔滨两市及第二松花江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设计院自年起就曾委托多家单位进行过专题研究,但始终未得到满意结论。林皋临危受命,亲自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多次奔波于大连、长春两地,终于使课题顺利通过水电部的审查。年5月,该工程实现成功爆破。

追溯过去的周折,林皋仍记得彼时所想:“爆破涉及安全问题,是要担风险和责任的,当时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程序,算出结果,难度很大,但任务来了,就要有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勇气。”年,林皋有关丰满大坝抗御岩塞爆破安全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后,林皋领导的团队负责多项“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通过潜心钻研,对影响大坝抗震安全的主要因素,诸如大坝和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大坝和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以及高坝地震应力的精细化分析等课题,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和方法,解决了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众多科技难题,显著提高了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的水平,助推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前沿。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同时,核电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年,国家城乡建设部抗震办着手制定我国核电抗震规范,林皋主动请缨加入到编制组,后担任结构组组长。经过一众专家8年多的撰写、调研和修改,年,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由此诞其间,林皋的研究项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到核电站主体结构设计。结合国家需求,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含不良地质体、软弱捕虏体等复杂不均匀介质地基上核电厂的抗震安全性研究,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在复杂地基上修建的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林皋首次提出的“在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更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学以致用

崇尚学以致用的林皋经常说:“作为科技工作者就是要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来解决问题。”年,汶川大地震的消息让林皋寝食难安,其中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安全最让他牵挂。“当时,就相当于在成都百姓的头上悬了一大盆水,大坝一旦出了问题,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他虽已79岁高龄,仍然坚持要亲自到现场查看。危难之际,林皋想到的是“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他曾先后6次赴震区参加大坝会诊,查看受损程度,对大坝的抗震能力、检测标准、加固措施等提出权威意见,确保了大坝的安全。

在一个多甲子的执教生涯中,林皋培养了余名硕士、博士生,直到最近两年,他才离开钟爱的三尺讲台,但仍然亲自带博士,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一字一句修改论文。林皋认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授人以渔”,他说:“我培养的学生,不光要会做,还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纵观林皋的科研轨迹,也是我国从筑坝大国到筑坝强国逐步迈进的历史蜕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而服务国家需求的脚步从未停歇。“科研工作就像打仗一样,要占领一个又一个山头,不断攻克更高的山头,我们还要向更高峰迈进。”虽年逾九旬,林皋依然壮志未减。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采访中林皋始终面带笑容、娓娓道来,这也是他平时待人的常态。听着他朴实无华的讲述,智者与仁者的形象在这位备受尊崇的老科学家身上渐渐清晰,合而为一。

王立鼎的齿轮人生

王立鼎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方面的研究。在精密齿轮工艺和测试技术方面,近年研制成功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居国际领先地位,其科研成果推广到若干单位。年,他组织百名科技人员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他组建中国第一个微机械工程研究室,是中国微纳米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科技奖励20次,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年,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40周年年会庆典上,获“当代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早上五点起床,跑步上班,打开机床预热机器,再跑步回家,洗漱、做饭,七点半正式上班,可以立刻开始工作,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中午和助手换班吃饭,机器不停,办公桌设置在实验室里,随时操作随时记录,晚饭过后继续工作到午夜,再回家休息。”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王立鼎这样描述他曾经的工作状态。50岁之前,他几乎每天都这样度过;75岁之前,也几乎周末无休。他高度的勤勉和自律,在外人看来甚至到了一种严苛的程度。

“天才出于勤奋,务实才能成功。”王立鼎将这句朴实的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多少个午夜,他独自一人走在静谧的回家路上,正如科研征途中,那些需要独自闯过的暗夜一般。

心中有理想,脚下才有力量。王立鼎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正因怀揣的科研报国理想始终在心中澎湃。

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感谢*让我有了宝贵的读书机会

国民*统治下的东北地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立鼎幼年家庭贫困,经常食不果腹,小学二年级因伤寒病休学,病愈复学到五年级后又因贫困辍学。“当时上学不交学费,要交高粱米,家里的高粱米都不够吃,更没有多余的拿去交学费。”王立鼎回忆。

停学在家一年多,王立鼎每天带着妹妹到集市上贩卖家里还算值钱的衣物,有时候能卖点钱换粮食,而更多时是空手而归。寒来暑往,他带着妹妹每天如此,幼小的内心体味着生活的不易。

“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感谢*让我有了宝贵的读书机会。”王立鼎感慨地说。年,辽阳市解放,王立鼎终于等来了复学的机会,坎坷的求学之路让本就生性好强的他倍加用功,本应从五年级读起,他却主动要求直接读六年级,并通过努力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拿到了班里的第二名。

除了读书,王立鼎也承担了许多家务劳动,每天上学路上会经过一块菜地,善于观察的他见到农民劳作,总会驻足观看,学习农耕知识,回到家便自己动手将院里的一块空地改造成菜园。播种、收获,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一个少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父母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拮据,初中三年,王立鼎成为班里唯一没买过教科书的学生,“我买不起书,就好好做笔记,不买书也照样能学好。”正如他所言,这个没有教科书的学生每年成绩都名列前茅,并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了业。

如今,王立鼎还保留着70年前的笔记,他笑称自己的笔记在当年比教科书更管用。

谈及学霸经历,王立鼎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要对自己有自信才能把事情做好。”正是这一身傲骨让他在往后几十年的时光里,一路披荆斩棘,屡屡拔得头筹。

初中毕业的王立鼎本应继续求学,却再次由于贫困选择了可以更早就业的中专学校。因祖父家的小作坊曾从事榨油、造酒生意,当年还是幼童的王立鼎经常守在窗外观看祖父工厂的机器运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乐此不疲,显露出异于常人的专注力,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对机械原理产生浓厚兴趣。到中专报考时,他笃定地选择了位于长春的机械制造学校,从此与机械结缘。

那时,新中国提倡科教兴国,免除了大中专学生所有学费、杂费,王立鼎终于不必再为学费发愁,开始安心读书。他功课不仅门门优秀,并且一直是文体骨干,还担任足球队队长,是当时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范。

王立鼎中专毕业时,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出台*策允许优秀中专学生报考大学。经过选拔,包括他在内的64人获得报考资格。而最后仅有王立鼎一人成功考取。

回首岁月,这一路走来虽然路遇不少曲折,所幸王立鼎一直孜孜以求,终于得以进入大学殿堂。数年后,他能够从事科学事业乃至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便都由此发端。

服从国家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向科学进*”的响亮口号,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让王立鼎铭记在心,他一生都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科研之路的前行动力。

临近毕业,王立鼎的“毕业志愿书”上只写了这一句话:“服从国家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由于大学时代学习成绩优异,王立鼎在毕业设计时被送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科研题目作毕业论文,这在当时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题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齿轮磨损》的论文,并获得优秀。

这是王立鼎第一次接触齿轮研究。“齿轮、齿轮又齿轮,这之后我的人生就没有离开过齿轮。”毕业时,王立鼎也因为这篇论文被分配到长春光机所,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

只要国家需要,不管要求多高,我们都要做出来

刚工作不久,王立鼎就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是一项*工项目,需要研究导弹的弹道轨迹并用光学仪器跟踪敌方飞行物。当时需要6级到5级精度的齿轮,王立鼎在数日的刻苦攻关后圆满完成了此项任务。同时,他又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产生了研制标准齿轮的想法。

标准齿轮是齿轮参数量值传递的实体基准,用于批量生产齿轮的检测、校准齿轮量仪的示值误差,标准齿轮的精度需要比被检测齿轮的精确度还要高两个等级。

经过反复尝试,王立鼎通过创立“正弦消减法”提高齿轮磨床的分度精度,建立图表法分析磨齿工艺误差,使分度误差从50角秒减小到13角秒。

毕业仅仅四年,还是助理研究员的王立鼎就研制出了4级精度标准齿轮,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也正因如此,年,他获得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签发的中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由于王立鼎在精密齿轮领域崭露头角,同年,又有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找到了他。彼时,国家正在开发一项精密雷达项目,需要更高精度的超精密齿轮,所要求的精度在国内还未曾出现,在国际上也只有位于瑞士的MAAG(马格)公司能够制作,王立鼎立下誓言:“只要国家需要,不管要求多高,我们都要做出来。”

做齿轮需要机床,在只有国产机床的条件下,王立鼎因陋就简,用了一年时间进行改装。年,他通过采用“易位法”磨齿工艺研制成功国内首个超精密齿轮,满足了国家最精密雷达的制作需求。

刚刚三十岁出头的王立鼎成为国内公认的超精密齿轮专家,“齿轮王”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年,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科学奖励大会,王立鼎在十年前研制出的高精度小模数标准齿轮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虽然多次获奖,但王立鼎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上并没有止步,为继续提高机床分度精度,他毅然对分度机构做出了彻底性的改革,将国际上机械结构最高精度的测量装置——端齿分度机构用于自己改装的齿轮机床上,使机床分度精度提高到1.7角秒,这一精度是国内外齿轮机床从未达到过的精度,改装后的国产机床成为磨齿母机,分度精度可达1级。

在此基础上,王立鼎组织研制出2级精度中模数标准齿轮,也作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国家级齿轮实体标准,用作我国齿轮量仪生产厂的量仪校对基准。

年到年,在改装国产齿轮磨床和提出创新独特的工艺基础上,王立鼎先后研制出5批世界一流的超精密齿轮——雷达编码齿轮,服务于我国雷达及相关*工需求。

我们用的设备不是洋设备,用的方法不是洋方法,*和国家的培养,让我用原创方法做出世界第一

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研制激光光盘,其存储量大约是磁盘的倍,在国际上引起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